close

  從不工作而完全仰仗社會救濟金 其生活方式向下一代傳播
  新華社電 在英國,有這樣一個群體,他們從不工作,完全仰仗社會救濟金過日子,人稱福利“蛀蟲”。更令人擔心的是,這種生活方式大有“遺傳”之勢。
  英國智庫“社會公平中心”近日發表一份報告,稱全英有五分之一兒童生活在無人就業的家庭中,絕對數量接近200萬人。
  報告稱,在英國部分地區,有超過半數人口完全仰仗失業救濟金過日子。在個別社區,這一比例超過60%。
  不要誤會,如此高的失業率並非源於2008年金融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。早年經濟繁榮時,英國的無人就業家庭數目就相當可觀,甚至接近現在的兩倍。
  貧困遺傳
  報告說,當來自這些家庭的孩子被問及長大後想做什麼時,往往一臉茫然,不知道該怎麼回答。顯然,他們從未思考過這個問題。
  對於這些孩子的未來,調查人員十分擔憂,認為他們將來陷入“財務貧困”的可能性高達64%,即收入水平較平均收入低40%以上;而來自雙職工家庭的孩子,將來陷入“財務貧困”的可能性僅為1%。
  大多數無業者似乎更安於現狀。在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倫敦南部大象堡區,記者帕特森遇到一群上學的孩子,他們的父母大多沒有工作。當被問及將來想如何謀生時,他們紛紛表示,“就像媽媽一樣”。
  社會幹預
  對這些福利“蛀蟲”,政府似乎無計可施。政界人士分為兩大陣營:工黨認為,解決“兒童貧困”的最好辦法是增加福利;而執政的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則希望通過減少救濟金,鼓勵或強迫人們重返工作崗位。
  政府的立場得到普遍支持。尤戈夫調查公司為《前程》雜誌做的一項調查顯示,74%的受訪者認為,英國的福利制度過於慷慨,甚至連一些正在接受救濟的人們也有同感。 (唐昀)
  德“年度惡詞”
  福利旅行
  新華社專電 德國語言批判行動評委會14日公佈了德國2013“年度惡詞”,與外來移民問題有關的“福利旅行”從700多個“提名”中脫穎而出。
  德國《杜登》詞典對“福利旅行”有兩種解釋,一種是幫助社會低收入群體有機會在假日旅行;另一種則為貶義用法,指當事人搬到某地,只為在當地享受特定福利待遇。
  年度惡詞“福利旅行”指第二種解釋。德國語言批判行動評委會認為,一些政客和媒體使用“福利旅行”一詞,“意在對不受歡迎的移民,特別是來自東歐的移民表示不滿”。
  “這是對那些純粹因陷入困境而來德國尋找更好未來人們的歧視,並掩蓋了他們原則上所擁有的權利。”評委會主席、語言學家亞尼希說。  (原標題:英福利“蛀蟲”成為遺傳病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maxrrrf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